檢察院《白皮書》:網絡黑產犯罪呈低齡化,、低學歷化
發(fā)布時間:2018-06-1985%以上的網絡黑產犯罪人員出生于80后,,62.5%的犯罪人員是高中以下學歷……這是日前北京市海淀區(qū)檢察院發(fā)布的《網絡安全刑事司法保護白皮書》(以下簡稱《白皮書》)公布的數字。白皮書同時指出,網絡黑產犯罪已經形成上,、中、下游的閉合鏈條,,且涉及詐騙,、侵犯公民信息等27項罪名。
六成以上犯罪主體為高中以下學歷
所謂網絡黑產犯罪,,通俗的說法是網絡黑色產業(yè)鏈,。2016年9月以來,海淀區(qū)人民檢察院受理網絡犯罪案件450件1076人,,其中審查逮捕245件588人,,審查起訴205件488人。
《白皮書》顯示,,黑產犯罪主體呈現低齡,、低學歷化特征。具體來看,,1990-1999年出生的221人,,占比37.58%,1980-1989年出生283人,,占比48.12%,,1970年以前出生人數僅占14.11%。
與預先設想犯罪高學歷化情況不同,,此類犯罪的行為人普遍學歷較低,,本科及以上學歷82人,僅占21%,,高中,、高職教育主體68人,初中,、中專,、小學等教育主體242人,占62.05%,。男性主體占較大比重,,審查起訴案件中男性379人,占比77.66%,。作案地點涵蓋全國28個省,、市、自治區(qū),。
值得關注的是,,網絡黑產犯罪往往金額巨大,。如在郭某電信詐騙案中,行為人先后冒充檢察官,、警察,,以被害人涉嫌刑事犯罪為由騙取其人民幣1800余萬元;而在歐某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中,,行為人以微信公眾號的形式宣傳其理財產品,,向百余名公眾吸收存款5000余萬元。
跨地域作案特征明顯
由于網絡自身的特點,,黑產犯罪突破了傳統地域空間限制,,跨地域作案特征明顯。共同犯罪的犯罪主體之間,、幫助行為主體與實行行為主體往往并不認識,,僅僅通過網絡論壇、QQ群,、微信群等進行聯絡,。
行為人實施完犯罪行為之后,往往通過互聯網尋找收贓人,,實現異地銷贓,。被害人也遍及全國各地,往往與犯罪者之間相隔萬里,。
據介紹,,網絡黑產犯罪多以“公司”和“集團”的形式出現。
如在重慶刷單詐騙案中,,行為人為從事刷單業(yè)務,,組織50余名員工成立公司,有承攬業(yè)務的業(yè)務部門,、專業(yè)從事刷單的技術部門,、后臺服務的財務、行政等部門,。
而在“725”特大侵犯公民信息專案中,,犯罪主體涉及20余家公司,對公司業(yè)務進行精準營銷,,主管人員,、技術負責人、業(yè)務部門人員在溝通后購買計算機代碼用于竊取公民個人信息,。
根據檢方統計,,網絡黑產犯罪涉及27個罪名。以審查逮捕案件為例,,受案人數較多的罪名有8個,,包括詐騙罪34件250人,占比42.51%,;擾亂無線電通訊管理秩序罪64件88人,,占比14.87%;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35件68人,,占比11.56%,;盜竊罪41件53人,占比9.01%,;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,、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罪15件31人,占比5.27%,;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12件22人,,占比3.74%;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5件11人,,占比1.87%,。其余19個罪名受案人數較少,且分布均勻,。
形成犯罪產業(yè)化鏈條
《白皮書》顯示,,與傳統犯罪相比,網絡犯罪的產業(yè)化鏈條特征明顯,,產業(yè)鏈的上中下游犯罪分工明確,。
此外,網絡黑產犯罪已經從原始粗放的傳播木馬病毒,、電話詐騙轉化為更為先進的拖庫撞庫,、精準詐騙,形成十分成熟的運作模式,,產業(yè)鏈復雜,、隱蔽、完整,、高效,。
上游技術供應商,承擔著制作木馬,、惡意代碼,、肉雞網絡、動態(tài)ip非法服務等技術工具服務,,負責獲取用戶電腦中的信息或直接控制用戶電腦,。
中游數據服務商、黑市交易平臺,,在產業(yè)鏈中充當數據生產者和交易服務提供者的角色,,負責將用戶信息處理后既可盜取財產,,也可轉賣獲利。
下游行為人利用中游的數據和平臺實現直接詐騙,、“薅羊毛”,、流量劫持等犯罪,以盜竊,、詐騙等形式將獲取的數據變現,。
在該產業(yè)鏈中,基于行為人目的的不同,,上中下游可以任意組合,,形成典型或非典型的網絡黑產犯罪。(來源:新京報)